很多时候,当我们提起外向型性格时,背后的潜台词一般是健谈,聪慧,有趣,更倾向于褒义。而当我们提起内向型性格时,背后的潜台词一般是孤僻,敏感,腼腆,更倾向于贬义。
苏珊·凯恩曾在《安静,内向性格的竞争力》这本书中列举过一个例子。
一位黑人妇女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,被司机要求给一个白种人让座,而这位黑人妇女的回答简洁却有力,她说:“不。”
司机便恐吓要将她抓起来,而她依然处变不惊:“随你。”
后来警察将她带走,并以扰乱治安的名义将她定罪。
在定罪的当天,镇上的教堂举行了一次集会,当时有5000多人对她的行为表示支持,并发动了全市范围的黑人抵制公交行动。
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引发了人权保护运动,从而改写了美国的历史。
苏珊·凯恩说她一直认为这位女士应该是高大而果敢的,直到她去世的时候,才知道她是一个言语轻柔,且身材瘦小的女性,她“胆小而腼腆”,却拥有着“雄狮般的勇气”,后世对于她的评价多是“激进的谦逊”,“沉默的刚毅”。
这位黑人女士便是帕克斯,她的自传名为《沉默的力量》。
一个人如何同时兼具胆小和勇敢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性格?其实沉默且胆小的人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。
书中还提到,美国是一个自视外向的种族,但据调查显示,美国至少有1/3—1/2的人,是倾向于内向型性格的。换句话说, 在美国,两三个人中间就会有一个性格内向的人。
这些数据看起来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,那是因为很多内向型性格的人,都在有意或者无意隐藏自己的内向倾向。而被隐藏起来的内向性格,是不容易被察觉到的。
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,西方文化的传入,越来越多的对于内向型性格,有了根深蒂固的偏见。
我们在社交的公众场合中,被要求要更加注重协作、沟通,表达。而处于这样的大环境下,内向者能够留给自己的独处空间越来越少,所以他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去适应,去改变,甚至逐渐的怀疑,迷失自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