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:
小时候没吃上的零食,长大后疯狂买;
小时候没钱买的玩具,长大了即使不需要也要拥有;
小时候没玩过的游乐设施,长大后就想拼命玩……
总之,很多童年没有得到满足的事情,长大后有能力的时候就想尽可能去弥补。
哪怕这些东西现在基本上是不需要的。
但就是想买,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儿时的自己,才能填补那些遗憾和小小的愿望。
这样的心理,其实是出于一种“童年报复性补偿”。
主要是形容,很多成年人童年时被无情抑制住了买玩具的欲望,在成年实现财务自由之后,对自己进行报复性补偿的症状。
其实也不单指玩具,还有很多童年缺失的东西,长大后变成一种执念,从而产生报复性补偿心理。
不过,有的人补偿心理过于膨胀,缺乏理性,疯狂购入很多不必要的或者超乎自身经济能力的东西,以致于影响了生活该有的平衡。
怎样才能够正确地调节好这种心理呢?
01
合理补偿自己,弥补遗憾。
小时候很渴望但没实现的事情,长大了既然有能力了,当然是可以去满足自己的。
但是要记得:
适当补偿就可以了,如果因为一心只想填补这份遗憾而失去理智,过度补偿,给自己带来生活经济的压力,那是不值得的。
因为不管怎么说,后天再怎么弥补的童年仍旧是会存在遗憾的,所以弥补自己的同时,更应该学会与自己和解,才能不被这份“报复性”心理所支配。
02
吸取教训,适当满足孩子需求。
有的父母会为了孩子能听话,就用一些奖励手段来哄骗孩子,结果孩子做到了却不履行承诺,这样其实是让孩子遭受你曾经经历过的感受。
结合自己的经历,想必你也不想孩子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中。
所以,当孩子有购物需求时,不要一棍子直接拒绝,会压制孩子的天性;
同时,答应给孩子的,就要说到做到,这样既让孩子有更强大的动力前进,也能增进孩子对你的信任感。
03
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替代品。
有些父母会因为自己童年不如意,然后把这份童年补偿转移到孩子身上,自己小时候缺少的,比如新衣服、新玩具,就会给孩子买很多。
结果,这样无节制的给予造成对孩子的爱太过泛滥,也就是溺爱,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。
另外,父母想要孩子拥有最好的东西,这没有问题,但就怕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替代品,潜意识里希望孩子能替自己过以前没过上的童年。
要知道,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,也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,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,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,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和睦。
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:
“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。”
对于童年不那么如意的人更是如此,明明现在年纪根本就用不上的东西,但就是很想买。
这样的童年“不满足”就像一个心结,一直缠绕着自己,不如学着告诉自己心里的那个“小孩”:
你早已长大,也许曾经受过伤,但现在已经很强大,能保护自己,也能满足自己想要的快乐。